Posted by: xinyongtianhua | September 10, 2010

英国的巴士车站(续)

谢谢各位的关注。英国和中国的巴士站格局的两个不同之处已经由老王和小郑分别指出来了。我们想来一个简单的总结,并说说我们认为的英国巴士站格局的几个优点。为表述清楚,需几张示意图。很羡慕MianMian的卡通画手艺,可惜我们没有,只好借助在写学术论文时练就的PowerPoint本事,画上几张呆板的平面示意图(俯视)。请不要见笑!

 

英国和中国的巴士站的格局一般说来都是这样的:

 

如果没有站棚的话,乘客一般也会按这样的格局排队。咋一看,没有什么区别。但仔细想想,中国的交通是靠右行,而英国的交通是靠左行。这就有本质的区别了。假设乘客都从前门上下,在中国,巴士到站一般是这样的:

 

而在英国,巴士到站一般会是这样:

 

完全相反吧?!这是车站格局上最大的区别。如果按照中国巴士站的格局,靠左行的英国巴士站的站牌应该移到车站的左端去,是吗?

 

在国内,顺着车行的方向排队排惯了,刚到英国时,对这种面向来车排队的方式觉得很新鲜。时间长了,觉得这种方式至少有两个优点:对等车的乘客来说,站牌告示和来车都在队列的正前方向,不需要“瞻前顾后”,不累脖子。对驾驶员来说,车停下后,所有等待上车的乘客都在他的正前方,一目了然。记得在国内,驾驶员总是要死死地盯着小小的右侧反光镜才能知道车外乘客的情况。

 

中英巴士车站格局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英国的站棚因地制宜,既有“面朝马路”,也有“背朝马路”。我们十分欣赏这种“背朝马路”的站棚,如小郑所说,下雨天可以保护乘客免遭地面溅水之苦。它还有另一个优点是减少对狭窄的人行道空间的占用和对街边的商店铺面或者住户门窗的遮挡。要知道,英国大多数城市的街道都十分狭小,人行道宽度更是有限。街边的商店老板或者住户主人是绝对不会容忍谁把一堵板墙立在门口的。

 

我们说得有道理吗?

 


Responses

  1. 在德国的时候很羡慕他们非常井井有条的交通系统,不过他们也没有背对马路坐这招。在国内,我觉得公交系统最好的是武汉,虽然那儿的司机开车有些疯狂。不太喜欢的是重庆,没有时间板,好在这次回国坐了两次免费的公交车,看来重庆司机还是非常nice。 但是,最恨不过的是美国的公交车,冷冷清清,虽然有时间表,但从不准时。

  2. 分析得很有道理;这个英国巴士车站设计在两个.方向上的逆向思维很有教益……现在我也有一个疑问:中国巴士站有可能采用这个更合理的英国模式吗?如果不,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 中国要改说不定也很容易。如果某位“一把手”对这种思维感兴趣,一声令下,他辖区内的车站很快就可改过来。

  4. 昨天在Monschau和Dusseldorf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了德国的巴士站也基本是“英国模式”——等车的乘客面对马路时,站牌在左手边,同中国的相反。看来,倒是中国的车站格式有点“逆向思维”,“与众不同”。仔细想想,当你到车站等车时,你总是非常关心来车,照中国的排队方式,你得要不停地往后扭脖子才能看见来车。否则,就得用背去对着前面排队的人,这似乎又不太礼貌。英国和德国的排队方式反倒比较自然。是吗?但中国为什么会有那样“奇怪”的排队方式呢?——三思不得其解。

  5. 我还想,车站结构的这种不同很可能与中西文化传统的审美观不同有联系。中国的传统建筑都讲究对称,整齐,所以乘客队列和巴士方向要一致,要排齐。西方不讲究这种整齐划一,相反,还处处要设法打破呆板的对称整齐,看上去才觉得“舒服”。

  6. 不是说“创新”方面的失败是中国教育最招人病诟的吗,这算一个例子……但,如实行这个英国车站的结构,其长度和“厚度”都要在中国式车站基础上加倍,这在土地资源日渐紧张的中国怕有些难,政府和开发商都不会干的……

  7. 总长度可能会加倍,但宽度和总面积应该是一样的(由“平行”改为“错位”)。而且,“背向马路”的结构正是为了节约人行道的有效利用空间呢。


Leave a comment

Categories